浙江大学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5 年9月20日,浙江大学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中心(下简称中心)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本次研讨会主题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中国开放型经济”。会议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与经济学院主办,浙江大学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中心和开放型经济与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共同承办,也是2025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系列活动之一。
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先海,南开大学副校长盛斌,浙江省社科联科研管理处副处长宋朝阳,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苗建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助理李小平,厦门大学出版社社长彭水军,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宝敏,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原副院长田素华,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李杰,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杜群阳等嘉宾出席研讨会。
开幕式由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院长、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马述忠主持。黄先海副校长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与重要成就。他表示,20年来中心始终立足浙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聚焦贸易与发展、数字贸易、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持续开展前沿理论研究、政策咨询和人才培养,在国家级教材、重大项目、权威期刊论文、重要批示和获奖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已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的重镇。面向未来,他提出中心重点发展的 “四大工程”:国家战略响应工程,学科拔尖造峰工程,学术品牌创建工程和特色数据库建设工程,以进一步推动中心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宋朝阳副处长代表浙江省社科联充分肯定了中心取得的成绩,也对中心未来发展提出了期望与要求。他指出,中心作为浙江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工作期间推动的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部署。多年来中心不仅取得了丰硕的前沿成果,也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已成为浙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面旗帜。他希望中心未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更多高水平成果,培养出更多优秀专业人。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苗建军介绍,经济学院作为中心依托单位,经过90余年,特别是并校设院以来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创新型学院,在主流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及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均表现优秀,和浙大整体在全球和全国的排名基本看齐。他强调,学院将一如既往支持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中心建设,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与话语体系构建。
在随后进行的新书发布环节,黄先海、盛斌、苗建军、徐宝敏共同为《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研究手册》揭幕。该著作是浙江大学推动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成果之一,系统梳理并总结了开放经济领域的理论进展与中国实践,是该研究领域的一部标志性工具书。
主旨演讲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高举主持。首先,盛斌教授以 “数字技术与国际贸易的双向赋能”为题,从贸易流程数字化、主体平台、模式创新、效率提升四个维度,阐释了数字技术对国际贸易的重塑作用,并结合 WTO 信息技术产品协议等案例,分析了贸易政策对数字技术发展的支撑价值。最后他指出了数字技术与国际贸易的双向赋能中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黄先海教授他系统阐释了 “中国开放型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思路和设想,提出了基于获得性要素、通过复合性后发蛙跳和差异化先发创新的“动态竞争优势理论”,及其相应的“中立赋能、市场友好、创新驱动”的赋能型贸易政策,有力解释了中国在开放进程中实现结构升级与技术突破的机制,可为其他后发国家的开放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彭水军教授的报告揭示了 FTA 深化对南北方国家间价值链结构性权利不对称性影响的形成机理,即FTA深化会强化强国在资源控制、技术创新和市场势力等方面的优势,加剧弱国的结构性风险。他提出南方国家可通过提升经济适应度、构建高标准自贸协定网络,实现结构性权力的跃升与赶超。
最后的专家研讨环节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学系主任、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陆菁主持,七位知名学者围绕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分享真知灼见。浙江大学马述忠教授系统介绍了数字贸易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思考与实践,提出从标识性概念到话语体系的迭代路径,加快实现经济学知识体系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
浙江大学顾国达教授回顾了中心创立历程,强调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注重历史传承与文化根基,建议从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挖掘经济思想,同时推动理论更加学理化、一般化和国际化,增强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
复旦大学田素华教授提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从思想、理论和方法三个维度创新,要立足中国实践、结合世界经验,重点研究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等六大关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小平教授指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关键是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浙江大学葛嬴教授从范式变革角度提出,当前国际经济学研究正面临三重范式转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剧变、人工智能技术颠覆性发展、极端气候频发的冲击,研究者需要拓宽视野,建立更加综合的知识体系应对挑战。
暨南大学李杰教授提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五个维度:理论基础、方法论创新、学科融合、实践导向和国际对话。他特别强调要关注中国特色贸易理论、开放型经济学、人文经济学和数字贸易理论四大重点领域的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杜群阳教授作为浙大校友,回顾了在中心支持下开展跨国公司研发资源转移研究的经历。他表示,将加强与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中心等浙大机构的交流合作,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贡献浙江力量。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为开放型经济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心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理论创新的生动缩影,未来有望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国家战略服务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