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经济学院退休第二党支部赴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开展主题党日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感悟浙江大地的文明底蕴,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践行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退休第二党支部组织党员参观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2024年4月2日上午8:10在紫金港东二校门上车的老师见面格外亲切,畅叙友情,早已等候在西溪南门的教师手牵手于8:30与飞驰而来的车上老师相会合。上午9:10分,支部党员拉起横幅,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正门拍照留影。上午9:30参观人员集体步入博物馆大厅。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位于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是首批被确定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和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馆藏文物10万余件,展陈面积32012平方米,建筑高度59.9米,地上八层,地下二层,是之江文化中心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建筑,也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共文化空间。
由于考虑老年人自身的精力和体力十分有限,支部决定上午参观路线直奔在馆区内的第二、三、四层楼的各个展厅,寻觅与瞻仰新馆中的十大镇馆之宝。镇馆宝物有:1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新石器时代,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反映了当时的象牙工艺水平。2良渚文化玉琮王。新石器时代,约5000年前,良渚遗址出土,是目前发现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3春秋伎乐铜屋。约2500年前,绍兴出土,是目前已知唯一一座先秦时期的青铜房屋模型。4越王者旨於睗剑。战国时期,约2400多年前,这把剑的主人是越王勾践的儿子,保存完好。5唐“彩凤鸣岐”七弦琴。约1200多年前,雷威制,被誉为“中华第一制琴师”,展示了唐代古琴制作的精湛技艺。6五代吴越鎏金银阿育王塔。约1000多年前,雷峰塔地宫出土,塔身刻满佛像经文,是吴越国王钱俶专为雷峰塔打造。7北宋彩塑泥菩萨立像。约900多年前,温州白象塔出土,代表了北宋彩塑的最高水准。8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约700多年前,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所绘,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9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约700多年前,采用了龙泉青瓷,将文房用品雕刻成水面上的一叶扁舟。10清末民初“万工轿”。约100多年前,宁波式花轿,因制造时耗费了一万多个工时,故称“万工轿”,整个轿子采用榫卯结构联结,没有一枚钉子。
支部成员马不停蹄地观赏约2个小时,在各个展馆内人不歇脚地穿梭观看,大家不仅瞻仰了十大镇馆之宝,还目睹了大量的馆藏精品,在展区室内矗立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门楼前留下了宝贵的合影与参观视频。最后老师们在唐代古琴“彩凤鸣岐”陈列柜前的互动平台上,伴随着优雅的乐曲,先后抚琴作乐。
中午11:35天空飘洒细雨,大家顾不上喝水歇息,快速步入之江文化中心区内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该馆承担全面呈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况,充分彰显浙江的地域文化特质与精神、活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和特色目标与使命,通过“三个文化空间+若干互动体验”展开陈列内容。我们依次观赏了一、二、三楼的各类展品,在浙江传统工艺精品的展览馆内逗留欣赏,还步入了模拟的“时间隧道”中欢快留影,分享了人与墙体感应绘画的神奇景象。
参观结束之后,大家坐下来热烈畅谈感想,深刻体会到全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知识普及,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充分利用数字化、可视化的多媒体成果,架起了文化遗产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组织参观欣赏历史文物,其意义不仅停留于对历史文物传统工艺和材质的了解,更是着眼于文物中体现出来的历史发展特征和不同时代人类的全方位诉求;尤其是通过观赏文物,走入人类先贤一如既往对生活世界的精神诉求中,探索中华民族在人与自然之间发展积淀而成的“致中和”的宇宙观与世界观。
午餐后,本次党支部组织的“感受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参观活动圆满结束。从包罗万象的历史文物中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万千气象,见证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一脉传承的强大生命力,我们始终在行进的大道上兼收并蓄。
执笔:周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