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 200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竞猜活动颁奖典礼圆满成功

发布日期: 2006-10-12 来源: 1316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10 12 6 30 分,经济学院200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竞猜活动颁奖典礼在紫金港校区国际会议中心139 隆重举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荣祥副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叶航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陈志俊副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团委副书记王晓老师出席本次颁奖典礼。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史晋川教授也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竞猜大奖的同学表示祝贺。经济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近20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颁奖典礼的现场不仅有学术的严肃且有主持的幽默,选手与主持、主持与观众之间的极佳配合使得这次活动的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本次活动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决战紫金”――经济学学术演讲比赛;第二单元是“群雄逐鹿”――诺贝尔经济学奖竞猜优胜者终极PK 第三单元是“蟾宫折桂”――颁奖典礼;第四单元是“名师点睛”――陈志俊副教授作题为“ 经济科学学术研究的方法”的精彩讲座。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感受了经济学的伟大魅力。

第一单元的经济学学术演讲比赛高潮迭起,各位选手的演讲或声情并茂、或朴实严谨,带领同学们遨游在学术的海洋。“经济学之我见” ――三位选手对经济学各抒己见,第一位选手通过选取与经济学家谈话的一两个片段给大家讲述了在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的亲身感悟;第二位选手通过中国的两句古话 “无商不奸”和“盗亦有道”向大家讲述了其中的经济学原理;第三位选手向我们讲述了“今天与明天”的经济理论。这三位选手的演讲给我们带来了知识与启示。教 授们的精彩点评不仅给了选手们思考,也给了在座的各位同学以反思。

进入本次活动的第二单元,现场气氛渐入佳境,走向高潮 。在第一轮必答题环节,五位候选人面对主持人的提问,虽不能全部答对,但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幽默,赢得了场下观众的阵阵掌声。第二轮是互猜环节,每组搭档配合默契,现场气氛融融,把晚会推向第一个高潮。此时选手们的比分紧紧相扣,不分上下。进入第三轮抢答题环节,现场气氛走向白热化,大家都为台上的选手捏了一把汗。最后, 2006级硕士研究生蒋勇同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竞猜活动终极PK第一名。这个环节既考察了我们选手的反应能力,也考察了我们对经济学知识的了解深度与宽度,这将鞭笞着我们要广泛地吸取经济学知识。

第三单元是激动人心的颁奖典礼。首先,叶航教授为今年唯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猜中者朱杰同学颁奖,接着是张荣祥副书记和陈志俊副教授分别为经济学学术演讲比赛的获奖选手和诺贝尔经济学奖竞猜优胜者进行了颁奖。最后,叶航教授对2006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的获奖理由进行了简要评价。他指出了菲尔普斯所做的贡献与同领域其他理论的不同点,也指出正由于此,他才获得本届诺奖。这都给我们经济学子一些很好的启示,只要有所创新,就会有新的 收获。

   

最后一个单元,陈志俊副教授作题为“经济科学学术研究的方法”的精彩讲座。在讲座中他指出了经济学学术研究的一些重要方法,比如研究方向的选择,模型的给定,特别指出创新是经济学研究的灵魂。最后他也提到了同学们出国深造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教授的一番讲话使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并鼓舞同学们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投入到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中,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经济学院200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竞猜活动颁奖典礼暨演讲比赛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徐徐落下帷幕,获得圆满成功。整场活动激扬着青春的活力,充满着年轻人的激情,充分展现了我院广大学生的风采。典礼虽然结束了,但她带给我们的知识和意义却不只于此,她不仅带领着我们经院学子的前行,而且将引领我们浙大学子对经济领域的关注。我们深信:本次活动将会激发经院人对经济学前沿知识的探索,带动全院师生共创学术研究的新气象。

 

                                                                                                                       经济学院诺贝尔竞猜委员会

                                                                                                                                    200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