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3项学生成果荣获浙江大学第十一届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10 近日,浙江大学公示了第十一届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按照《浙江大学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浙大发社科〔2017〕4号)的规定,经个人申报、学院初审、通讯评审,并经现场答辩和专家审议,共有30项成果拟获得浙江大学第十一届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经济学院有3项成果入选。
我院博士毕业生林溪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互联网银行发展的经济效应、风险传染与监管应对研究》荣获研究生优秀成果一等奖;本科生杨云龙与郑可涵、李衍栋承担的浙江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的论文《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企业债券利差》荣获本科生优秀成果二等奖;博士毕业生张旭飞发表在《经济研究》2024年第12期的论文《税收征管数字化与企业集团的利润转移行为——来自金税三期工程的证据》荣获研究生优秀成果二等奖。

成果作者:林溪

指导教师:王义中教授
奖项类别:研究生优秀成果一等奖
成果名称:互联网银行发展的经济效应、风险传染与监管应对研究
成果简介:文章从互联网银行的特征切入,引入对其资产负债表的分析,进而提出需要研究的三个问题:在消费信贷市场中,互联网银行发展产生的经济影响是什么;在经营信贷市场中,互联网银行是否能发挥普惠包容作用;互联网银行发展的风险生成与传染机制为何。文章的边际贡献如下:在研究视角方面,文章首次从互联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特征出发,并结合其从平台的影子机构到逐渐成为独立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全面开展互联网银行发展可能产生的经济效应和金融风险的相关探讨。在研究方法方面,文章首次在理论模型中引入了互联网银行部门及其早期形态“金融科技平台公司”,对一般均衡模型形成有益扩展,并在第五章运用网商银行提供的独特数据实证检验了其产生的部分经济效应,定量考察了如何发展互联网银行更有利于社会福利提升。在政策应对方面,文章不仅在不同章节针对互联网银行暴露出的问题,考虑了几类具体的监管政策对于提升社会福利的有效性,而且提出了互联网银行的“监管之花”,为政策当局提供了可能的监管思路。

成果作者:从左往右依次为杨云龙、郑可涵、李衍栋

指导教师:张子龙研究员
奖项类别:本科生优秀成果二等奖
成果名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企业债券利差
成果简介:本文系统评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基于2010—2022年中国企业债券数据,研究发现该政策显著降低了纳入排控名单企业的债券利差,平均降幅约为10.6%。机制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主要通过提升企业的ESG表现、缩小ESG评级分歧,向投资者释放信号,给予投资者长期绿色转型预期,从而优化信用风险定价。与此同时,政策实施也会带来企业合规成本的上升,呈现出“收益—成本”双重效应。具体而言,融资收益主要集中在事前环境规制较强、非重污染行业的企业,反映出市场对真正实现绿色转型企业的精准激励。进一步研究发现,政策还显著提高了债券发行规模,但是投资者也体现出谨慎乐观态度,会选择期限相对较短的债券。总体而言,本文从绿色转型与信用风险的交叉视角出发,不仅为“波特假说”在中国情境下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也为实现环境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提供了理论参考与政策启示。

成果作者:张旭飞、方红生

指导教师:方红生教授
奖项类别:研究生优秀成果二等奖
成果名称:税收征管数字化与企业集团的利润转移行为——来自金税三期工程的证据
成果简介:本文旨在研究以金税三期工程为代表的税收征管数字化建设期间,企业集团的利润转移行为。为此,从治理效应和激励效应两个层面对税收征管数字化影响企业集团利润转移的背后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现实背景提出理论假说。基于地区层面和上市企业集团数据对假说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企业集团会利用金税三期工程试点和非试点地区的税收征管能力差异这一契机实施利润转移,在考虑了竞争性假说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2)企业集团的利润转移主要通过内部企业间日常经营性交易、资金交易、租赁交易实现;(3)此类利润转移行为在征纳合谋较弱、审计约束较小、治理结构更易协调策略、市场份额较大、内部公司分布更广泛的企业集团中更为明显;(4)在金税三期实施后利润转移总规模达到1537.886亿元,平均每年转移393.471亿元,利润转移规模占比最高达12.690%;(5)随着金税三期工程的实施,地区间税收征管能力的差异和由此导致的企业集团利润转移行为会逐渐减少。本文为深化税收征管数字化改革、推进金税四期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奖项介绍
浙江大学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创立于2013年,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及学校团委共同设立。该奖项为全国高校首创,专门面向学生人文社科类学术成果的评选活动。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旨在充分调动我校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增强学生科研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