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共富型财税制度改革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11 2025年11月8日,第二届中国共富型财税制度改革高端论坛在杭州西溪宾馆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主办,浙江大学不动产投资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公共经济与财政研究所协办,并得到浙江大学开放型经济与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有利于共同富裕的税收制度改革研究”的支持。主旨演讲嘉宾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张军,江西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原校长王乔,浙江财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李永友,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谢申祥,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储德银,海南大学学术副校长、特聘教授张克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惠园特聘教授李明,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石绍宾,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方红生(按演讲顺序)。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方红生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教授王志凯主持。

会议伊始,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方红生教授隆重介绍了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并对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师生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与会专家围绕论坛主题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发表了题为《再论为何中国居民消费占比过低》的主旨演讲。张军教授指出,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较低,而在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中,居民的服务消费支出占比较低。张军教授认为,虚拟租金核算方法差异和服务品价格长期偏低是导致我国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在最终消费支出中占比较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我国长期使用成本折旧法推算居民住房的虚拟租金,并且城镇住房的折旧率明显偏低。如果将我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由过去的成本折旧法改为了国际上流行的租金法,我国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在最终消费支出中的占比将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追赶型工业化战略导致了低工资(包括汇率)-低物价的体制安排,造成我国的服务品价格、尤其是公共服务的价格长期偏低,进而拉低了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比。最后,张军教授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需要重点推动公共服务领域和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改变服务定价过低和低物价-低工资循环的体制。

江西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原校长王乔教授作了题为《“十五五”期间推进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财税思考》的主旨演讲。他表示,财税体制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浙江省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地,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也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的挑战:一是区域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浙西南的山区26县与发展水平高的杭嘉湖等地区差距明显;二是经济增长与分配格局的平衡,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压力较大,低收入群体收入来源单一,抗风险能力弱;三是人口结构与社会保障的压力,截至2023年底浙江省老龄化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此,他提出三条政策建议:一是强化转移支付的精准倾斜与“人本”激励,一方面是对山区26县的精准支持,另一方面是以“人”为核心的城乡融合激励;二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优化分配格局,一方面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是利用数字化手段推进收入分配改革;三是确保社保可持续与激励人力资本投资,要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优化人口结构与提升劳动力质量。

浙江财经大学原副校长李永友的演讲题目为《减税方式与劳动收入份额》。李永友教授重点关注了不同减税方式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不同影响,对异质性企业减税模型进行改进,同时引入税基型减税和税率型减税这两种不同的减税方式,将减税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影响渠道放置于同一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比较发现,税基型减税和税率型减税都会导致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但税基型减税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面影响更小。造成两种减税方式政策效果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两种减税方式引起的一般均衡效应大小不同。

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谢申祥教授分享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异质性税率、搜寻摩擦与工资差异》。他将当前普遍存在的异质性税率因素纳入搜寻匹配模型,以此来探讨工资的形成机制和税负转嫁的传导路径,从而为理解工资差异的来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量化分析。谢教授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和结构估计,得出了两项关键结论:首先,企业税负会通过摩擦性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议价过程向工人转嫁,实际有效税率的提高会显著降低企业的工资水平;其次,通过数值模拟的工资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异质性税率和搜寻摩擦是我国工资差异的重要原因,分别解释了对数工资方差的28%和35%。基于这些发现,谢申祥教授提出对不同生产率行业的企业可以采取有差异性的政策来降低工资差异:在高生产率行业,应将政策重点放在降低劳动力市场搜寻摩擦上;而在低生产率行业,则应更加强调税收公平,优化税制结构以减少其对工人收入的负面影响。

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储德银教授作了题为《减税政策有效性与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演讲。储德银教授创造性地从“政策有效性”而非仅仅是“政策有无”的视角,深入探讨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构建“政府→环境→市场”三维耦合视角,分析了减税政策的有效性。通过构造企业创新质量和税收优惠落地指标,实证考察了税收政策的执行效果,并拓展性的分析了减税政策对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制度有效”与“市场有效”。研究发现税收优惠的落地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创新的质量。税收优惠落地与营商环境优化之间能够叠加形成政策合力,进而通过政策协同和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推动企业创新质量跃迁,在此过程中,市场活力作为“中介放大器”发挥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由此充分彰显出减税政策的制度有效性和市场有效性。

海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张克中教授的演讲题目为《中国收入分配秩序与财富积累机制研究》。张教授系统性地阐述了我国收入分配秩序与财富积累机制的理论框架和政策路径,指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机制,前提是要基于动态发展的视角,构建好“增长→收入→财富”的良性闭环,关键则在于改变传统政策“亲资本、轻劳动”的倾向,鼓励和支持“创新型生产性资本”发展,并对“非生产性资本”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同时,要通过约束政府行为来保护产权、维护公平竞争,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预期和公平环境,最终实现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动态平衡。随后,张教授进一步剖析了数字化、金融化、全球化和老龄化“四化”对我国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构成的结构性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李明教授发表了题为《社会民生支出知多少》的演讲,关注如何优化民生支出数据的统计。针对民生支出界定模糊、统计口径不一的问题,李教授基于2009-2025年党代会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预算决算报告等54份文件,构建了民生话语文本资料库。在修正方法上,李教授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TF-IDF余弦相似度、改进TF-IDF方法和改进模糊隶属函数等三种方法。最后,李教授展示了修正后的民生支出规模和民生支出占比情况。李教授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对于研究民生支出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石绍宾教授作了题为《携手奔小康:对口支援与共同富裕》的演讲,深入探讨了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对口合作关系如何影响区域间贸易。石绍宾教授利用空间断点模型,发现对口合作关系显著促进了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的贸易流出,但是并未同步促进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贸易流出。从作用机制来看,协作关系主要通过区域间分工深化、跨区域投资以及产业政策协同三大路径促进贸易增长。对此,石绍宾教授建议推动协作模式从“单向帮扶”向“优势互补型合作”升级,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层次协作体系,实施差异化与动态化的产业政策组合等。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方红生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中央公共财政收入集中度演变的倒U型变动趋势:解释与证据》的演讲。方红生教授的研究首次揭示了中国中央公共财政收入集中度的“倒U型”变动趋势。他通过构建三大产业模型,从结构变迁角度解释了中央财政收入集中度先升后降的内在机制,并提出倒U型假说。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GMM方法和动态面板门限模型,他证实了假说。他进一步指出,新增值税分享改革无法扭转下降趋势。他结合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意见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最后,方红生教授对各位专家的精彩分享表示衷心感谢,也对参会的各位嘉宾表达了谢意。本次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