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迁路——经济学院赴临安建德大学小城社会实践

发布日期: 2018-03-05 来源:xsyd 609

2018222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17-2018学年赴临安建德社会实践团前往临安天目山,开展探寻西迁记忆、重走西迁路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禅声悠悠,书声朗朗

而我们的第一站,便是西天目山禅源寺。禅源寺,位于临安市西天目山南麓昭明、旭日两峰之下,掩映在青山绿林之中,是韦驮菩萨应迹道场,是浙江名刹之一。禅源寺历代高僧辈出,传法系属临济宗,远播东瀛。

而在近代时期,禅源寺与浙大西迁有着颇深的渊源。1937年,竺可桢老校长为了让浙大学子安心学习,减少抗日战争带来的影响,其与西天目山禅源寺方丈妙定商定,租借该寺院房屋,作为1937年度新生的教学和生活用房。当时禅源寺有禅堂、寮房500余间,僧人千余人,香火旺盛,名重东南。背靠天目群山,身处原始森林,既有天然的安全屏障,又有读书研习的清幽环境,自然成为浙大西迁的首选之地。1937年末,浙大一年级新生开始迁至西天目山,27日起上课。虽然条件简陋,地处深山,远离了城市的便利与繁华,但师生们在这里只求学业精进,不为物资缺乏困扰,浙大计划多时的导师制也首先在这里推行。

一大早,走进天目山,我们第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安静。哪怕当年战乱纷飞,浙大学子却依旧求真求是,在这样一座安静的寺院里求索,不禁让我们肃然起敬。走在庙宇间,仿佛看到了当年学子们埋头苦读的场景,听到了那朗朗书声,脑海中浮现出竺老校长殷切的期望与关怀。

 

二、纪念碑下,不忘使命

在寺庙走走停停,用心感受之后,时间不知不觉也已到了午后。用过午餐后,我们发现寺庙的一侧有一个纪念亭。纪念亭正门外挂有国有成均 在浙之滨树我邦国,天下来同的楹联。而纪念亭中,屹立着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纪念碑

看到这块碑,我们都十分激动,纷纷想上前与之合影。

该纪念碑正面文字由浙大老校长路甬祥亲自题写,而浙大西迁天目山的历史,也在这块碑上有着详细的记载。而背面是浙大人文学院专家教授集体创作的关于西迁办学历史的碑文。

对于我们一行浙大学子来讲,站在这碑前,我们是自豪的。纪念西迁,是为了更好地弘扬求是精神,使之成为凝聚浙大师生的共同精神财富。以竺可桢老校长为代表的老一代浙大人,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切实将治学做人的崇高风范转变为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进一步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哪怕是在战乱年代,一样可以把学问做精、做强。

对于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三、爱国情怀,砥砺前行

在亭子的左侧,有一个周恩来演讲纪念亭。1939年,周恩来在禅源寺发表抗战演讲,高度评价了浙江抗战以来所取得的成绩,称赞浙江是东南战场的先锋。

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必须铭记的是,爱国必须放在第一位。浙大学子在西迁路上的表现,又何尝不是一种爱国呢?而作为新时期新中国的先锋力量,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愿我们能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感悟到更多,并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砥砺我们前行。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17-2018学年

大学小城——赴临安建德社会实践团

2018年2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