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经院财税大讲堂第19期顺利举办

发布日期: 2017-10-09 来源:kyky 1336

浙大经院财税大讲堂第19期顺利举办
2017年9月29日下午,在国庆长假前夕,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新市场财政学研究所所长李俊生教授应方红生副院长之邀来访,在“浙大经院财税大讲堂”上作了第19期讲座,主题为“对市场失灵理论的财政学批判”。
浙江大学财政系郑备军教授、徐志副教授、姚婕副教授、夏海舟副教授和经济学院部分研究生参加了讲座。讲座由方红生副院长主持。
李教授演讲
在讲座环节,李俊生教授首先就财政学是否属于公共经济学发表见解,他认为当前财政学解释财政现象多采用经济学方法,但财政行为并不完全是经济行为,这导致现有的财政理论难以充分解释现实中的财政现象,比如国防的供给和PPP模式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问题。在此基础上,他引出新市场财政学这一理论框架,并阐明了自己的基本观点:第一,作为当代主流财政理论基石的市场失灵理论本身就是悖论;第二,市场失灵理论的要害在于它把市场与私人部门相互混淆、甚至等同,与此同时把市场与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对立;市场失灵理论不应作为财政学的理论基础。
随后,李教授介绍了市场失灵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市场失灵理论由巴托教授正式提出,经萨缪尔森、马歇尔、庇古、斯蒂格利茨等人的不断补充和深化,进而成为经济学和财政学的经典理论。李教授指出,当代的市场失灵理论继承了亚当·斯密关于政府和市场对立的传统思想,但是却背离了亚当·斯密排斥政府干预的观点。
接着,李教授介绍了当前学术界对于市场失灵理论的批判。分析市场失灵理论失灵的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福利经济学设定的前提条件不科学;二是帕累托最优标准存在局限性;三是市场失灵范围确定过程中存在矛盾与冲突;四是基于交易成本分析可以得出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非充要条件。
在深刻的理论研究之后,李教授结合现实案例进一步说明市场失灵存在自发解。来自私人部门的证据主要包括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私人部门自发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私人部门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自矫正。来自公共部门的证据体现在PPP、过度捕捞问题以及保险业的现实情况中。
最后,李教授指出应当重构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具体从以下四点入手:第一,重新定位政府-私人-市场关系;第二,将社会共同需要和公共选择作为财政学的核心概念;第三,确立政府财政目标的市场表现形式——公共价值;第四,实现全球化条件下的财政科学。
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夏海舟副教授就市场失灵是否存在、政府边界约束、财政预算透明细化等问题,郑备军教授就社会共同需要如何界定政府外沿、人大代表投票等问题,徐志副教授就财政预算报告垫底问题,方红生教授就财政学批判而非经济学批判的视角是否应明确说明;与流行的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新财政集权理论相比,新市场财政学理论对地方政府行为的解释力问题以及新市场财政学在指导政府改革中的作用等问题,与李教授进行了深度的交流。李教授都耐心的一一作出解答。
讲座最后,方红生教授作了简要总结。他认为,李教授剖析深刻,对财政学的经典理论基础提出严重质疑,为重构财政学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初步创立了新市场财政学,这种理论创新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值得广大师生认真学习。同时,他也对李教授精彩的分享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到场的嘉宾和同学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师生合影
(文/张莹、赵明瑶、董晔,图/张莹、董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