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经院财税大讲堂第十期顺利举办

2016年11月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刘勇政副教授应邀访问经济学院,在“浙大经院财税大讲堂”上做了第十期讲座,主题为“Tax Incentives, 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
浙江大学金融系罗德明教授、财政系朱柏铭教授、周夏飞副教授、徐志副教授、姚婕副教授、康笛老师、蔡璧涵老师和经济学院研究生参加了讲座。讲座由财政系方红生教授主持。他认为刘教授的研究具有鲜明的两个可观察特征。第一,高产。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发表了10几篇高质量的SSCI论文。第二,与大多数海归不同,他研究中国经济问题。
在讲座环节,刘勇政教授对其正在写作的论文进行了介绍。他首先讲述了该文的写作动机在于研究中国2004年开始的的增值税转型这一税收激励的政策影响。税收激励是学界和政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但发展中国家微观层面的技术性研究相对较少,结论也比较模糊。这篇文章的写作正是为了充实这一方面的研究。
刘教授演讲
随后,刘教授对文章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一,增值税向消费型转型这一政策改革对企业投资和生产率产生了怎样的净效应;第二,改革对融资约束不同的企业有什么异质性的影响;第三,改革产生作用的渠道有哪些。针对这几个问题,刘教授的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改革分别提高了6.1%的企业投资和2.9%的生产率;第二 ,融资约束强的企业改革效果更明显;第三,除抵扣方式改变带来的直接影响外,改革还间接影响了企业现金流和R&D费用进而影响了投资和生产率。
在简单介绍了增值税转型的改革背景后,刘教授详细介绍了文章所使用的指标和实证方法。他使用双重差分法,利用全国税收调查数据,进行规范的计量分析。在得到基本的结果之后,他通过使用子样本、利用不同所有制代理融资约束、区分出口企业排除金融危机影响等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此外,研究还发现,除了直接的影响外,改革还通过增加企业现金流间促进企业投资,通过增加R&D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最后,刘教授利用服务业企业进行了反事实检验,使得结果更可靠。
师生们聆听讲座
刘教授认为,这一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为税收激励促进企业投资和提高生产率提供了经验证据,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如果一国的金融部门难以帮助企业减轻融资约束,那么税收激励可能是一个更为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方法。
在贯穿始终的交流环节,方红生教授就该文与JIE上的文章有何重要差别、金融约束的衡量、虚假实验中的问题、研发对生产率的时滞效应、文章题目与研究内容是否匹配等问题,罗德明教授就增值税发票是否虚开(朱柏铭教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解答)、增值税改革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渠道等问题,周夏飞副教授就增值税改革如何影响R&D投入问题,蔡璧涵老师就DID中的各类固定效应的控制问题与刘教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最后,方红生教授感谢刘教授为师生们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刘教授对文章技术环节的详细介绍,体现出了一个学者的严谨和认真;同时,这一研究使用了全国税收调查数据,考察了含有四个阶段增值税改革的影响,十分深入,对现有文献做出了贡献。
师生合影
(文/施如画、陈想想图/陈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