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有感: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发布日期: 2007-10-19 来源: 2123

十七大有感: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我们党在十七大上综合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
走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要坚持自主创新,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永恒的第一天职是培养人才,结合十七大提出的创新目标,如何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上发挥重要基地作用,是每个高校应重点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就目前高校的现状而言,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高校的管理应创新,创新型人才产生于创新性管理之中。创新是大学的禀赋,大学的发展史也是大学管理不断创新的历史。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而这又是由大学特殊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优秀的创新型人才需要特定的文化氛围、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传统的管理制度下,由于突出的层级性、统制性、依附性,压抑了大学的学术性和自由性,所以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只有在人本化、平等性、自主性、自由性的制度和管理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来。总结中外大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与创新型人才成长成正比的。从教学管理上说,国外的大学特别是欧美的大学教学管理体现平等、灵活、自主、创新的精神,而中国大学的教学管理还显得刻板、机械,往往流于表面上的、形式上的东西。在教学检查中,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讲授重点和进度、知识涵盖面、试卷评分是否科学等等,不关注或很少关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管理给大学教学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课程设计上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科目繁多并缺乏整合、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满堂灌和死记硬背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只能培养考试能手,却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教学管理不仅仅是管理上的问题,它实际上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问题,因此应该改革高校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
第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注意创新人格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学校要教育、引导学生把服务于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归突。二是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学习与研究要站在科学的前沿,体验实践的呼唤,感知时代的脉博,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和项目。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培养有问题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学生。三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坚韧不拨的毅力。创新是一种探索,面临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四是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科学的怀疑和理性的批判,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五是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正确处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善于学习,积极吸纳今人、前人、国人、洋人以及不同学派、流派的知识成果,在实践中善于同他人团结协作,才能避免因个人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局限性。
 
 
 
经济学院证券与期货研究所党支部
                                                                                                                                     2007.10.18